无论是在荷兰准备宣誓入籍的外国人,还是听得懂荷兰文的荷兰足球橙子迷们,都会被荷兰国歌《威廉颂》吓一跳。歌词第一节一开头就是 “我,威廉·范·拿索,有着德意志血统……对西班牙的国王,我始终尊重”。

只要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首歌不仅仅是一首君主颂歌,更可以解密为一篇关于宗教历史的吟唱诗,一支反抗西班牙80年战争的荷兰联军军歌,一曲贯穿荷兰古今,追求政治和平、宗教自由的一脉传承的纪念之歌、胜利之歌。

荷兰国歌《威廉颂》的歌词大概形成于1568到1572年间,离现在大约450年,被吉尼斯记录为全球最古老的国歌。

威廉是谁?作者是谁?

荷兰国歌一共有15节,每节8行,共120行。用来赞扬威廉一世。有趣的是,单行句末都有“e/en”押韵,朗诵起来妥妥的是一首比唱得还好听的120行离合诗。每节开头的字母组合起来,居然呈现“Willem van Nassov”藏头诗的暗号。

“威廉·范·拿索”在历史上被称为“威廉一世”,来自具有德意志血统的奥兰治-拿索家族,在1559年至1584年期间担任荷兰共和国总督,被誉为“荷兰国父”。他是荷兰起义中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主要领导者、荷西八十年战争领导人之一,曾是荷兰共和国第一任执政者。1565年他组织“贵族同盟”,反对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统治。

《威廉颂》 以“我,威廉·范·拿索”开篇或开唱,写手却不是威廉一世。歌词作者可能是威廉的重要顾问菲利普(Filips van Marnix van Sint-Aldegonde),但他在历史上从来没承认是他写的。近来,由于荷兰加尔文主义神学家配特鲁斯(Petrus Dathenus)的写作风格跟这首《威廉颂》风格比较相似,荷兰人认为他很有可能是国歌作者,但是缺少证据佐证。

荷兰宗教历史吟唱诗:战争背后的宗教元素

荷兰国歌中提到奥兰治亲王、西班牙国王、暴君与上帝。据荷兰在线了解,那是因为荷兰跟西班牙两个现代足球强国,在16至17世纪发生过一次长达80年的血肉相搏的战争,这次战争奠定了现代荷兰的基础。

战争主要源于深层次的政教经济冲突。当时的荷兰,处于被大名鼎鼎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天主教统治中,实施严苛的政教统一。因此国歌第一节唱到“奥兰治亲王(也即威廉一世)自由又无畏,对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一向尊重”。

16世纪的荷兰又名“尼德兰”,范围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地。荷兰作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兴起,海陆贸易兴盛。然而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向尼德兰的税收高达西班牙国库收入的一半。西班牙长期的横征暴敛,严重制约荷兰资本主义发展。

同时代的欧洲宗教改革产生了许多新教教派。其中加尔文主义反对专制和集权,宣称入教人士可以参加政治、经济活动,要求教会实权不再为封建领主所控制,而为资产阶级所掌控。荷兰追随加尔文教派的粉丝特别多,影响力巨大。

图/ 阿德里安·范·德·费内 公共领域协议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作为狂热的天主教徒,不能容忍这种新教挑战他的权威与统治。1550年9月,他特地颁布诏令,禁止传播新教,并通过宗教裁判所血腥镇压异教徒。酷刑下,荷兰新教徒男人纷纷被杀头,女人被活埋或火刑,财产一律没收,人称《血诏令》。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政教冲突的结果是,荷兰绝大部份省市人民发起了反对诏令的暴动,一言不合就拆偶像。公元1566年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新教徒开始反对偶像崇拜、捣毁千所天主教圣像运动,成为荷兰独立于西班牙统治的导火线。之后,荷兰新教徒在威廉一世领导下,展开了80年的荷兰独立战争。荷兰国歌第三、第六节印证了威廉一世个人角度的吟唱“我多灾难的人民,我纯朴的人民……上帝呀,我的主……请赐勇气于我,赐予我消灭那让我痛心的暴君的力量”。

联军军歌:荷西八十年战争与阿道夫

据荷兰在线了解,小小的荷兰领地,跟辽阔强大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抵抗了长达80年(1568-1648)。在前40年的战争中,威廉一世十几年的贡献不容忽视,他组织抵抗同盟军,尽管荷兰抵抗军几乎每战必败,但他带领抵抗军坚持到底。随后,威廉一世不幸遭暗杀,其子莫里斯亲王继任,扭转劣势。前40年荷西战争屡败屡战,中间12年休战,后面近30年转败为胜,最终完成了荷兰独立事业。

图/Sebastiaen Vrancx

《威廉颂》在荷兰独立战争中,应该扮演了类似“抗西义勇军军歌”的精神激励作用。歌词第四节提到“阿道夫爵士在弗里斯兰战争中丧命”。那是1568年5月23日,荷西80年战争中荷兰第一次打了胜仗,但是阿道夫爵士——威廉一世的亲兄弟,却在弗里斯兰省的战争中光荣牺牲了。

就在亲兄弟阿道夫爵士牺牲后的10年,1578年,威廉宣布宗教和平,并鼓励荷兰独立战争中所有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共同抵抗西班牙统治者,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以上帝的名义,消灭暴君,追求独立。军歌的激励,在历史上起了特定作用。

因此,《威廉颂》的歌词字面上效忠西班牙国王,实际上关键词是:“敬畏上帝、效忠祖国、拯救多灾难的人民,消灭暴君(哈布斯堡王朝在荷兰的黑心代理人)”。

有句话说“上帝创造了荷兰人,但是荷兰人自己创造了荷兰”。放在八十年战争中一点也没错,最困难的是1574年莱顿被西班牙军队包围。在荷兰本土各新教教派人民支持下,威廉一世亲自指挥挖开多处海堤,让莱顿郊区变成泽国,海水淹没了西班牙军营。加尔文主义者组织的“海上乞丐”舰队趁水灾大破西班牙军队,扭转战局。

1648年,荷兰获得跟西班牙八十年战争的最终胜利,并签订《明斯特条约》。虽然这个条约允许西班牙保留荷兰南部各省,并允许南部继续信奉天主教,但是自此以后荷兰呈现多种宗教并存的宗教自由、和平相处状态。

纪念之歌、胜利之歌:人类和平与宗教自由

1931年《威廉颂》正式选为国歌后不久,二战爆发,荷兰当时的女王力主中立。但是纳粹占领荷兰期间,像鹿特丹这样的大城市被炸毁,像安妮那样的荷兰犹太教教徒被送往集中营。最终荷兰人在古老的《威廉颂》歌中找到民族自豪感的意义,拿出80年抵抗西班牙的精神,于1945年5月5日获得解放。

荷兰国歌,并不在于德意志血统的字面意义,而是骨子里追求政教分离的和平与宗教自由。政教分离不仅阻止政治干预宗教,也阻止宗教干预政治。

荷兰宗教自由源自八十年战争,并形成宗教包容、和平共处传统。而且,荷兰的宗教自由受1848年《荷兰宪法》和行之有效的各类法律的保护。个人不仅有权自由选择宗教,也有权决定信不信宗教,甚至享有改变宗教信仰的自由。

荷兰在线了解到,2017年,现代荷兰人不信教的占总人口50.1%。宗教对荷兰人生活的影响变小,而荷兰国歌却成为荷兰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威廉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歌,创作于争取独立的战争时期,通常在象征荣誉或艰辛的时期播放,比如荷兰的国王节和荷兰解放日。

国王节当天的荷兰在往年都会变成一片橙色的派对海洋。但今年,疫情之下的4月27日国王节,全荷兰静悄悄地庆祝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的生日。很多荷兰家庭自发在家门口插上荷兰国旗,从电视机收听国歌、国王讲话,号召全民抗疫渡过难关。

接下来的5月5日荷兰解放日,荷兰继续执行隔离政策。荷兰人伴随着国歌降半旗,纪念二战中失去的生命,也有些人祭奠新冠中失去的亲友。

当然,足球橙子迷们更经常听到的是当荷兰足球冲进世界杯时响起的国歌——那首作为不分种族、宗教、信仰、政治见解、性别或基于其它任何理由歧视的派对之歌、胜利之歌。